截至今年6月底,由民政部门、卫徤部门牵头,本市首次完成对11个区1203名为老服务陪诊人员的岗位培训。首批陪诊师他们工作得如何?还有哪些困难需要解决?昨天下午,2025年上海市陪诊师培训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开放大学举行。据悉,所有学员将纳入上海开大的养老服务人才管理平台,对他们动态跟踪,并实现数据的共享。
87岁的朱老先生患有青光眼,视力极差,与他一同生活的老伴也因身体原因出行不便,且孩子们都不在身边。“自从有了陪诊服务,我看病变得方便多了,家人也更放心了。他们给我的最大感受,一是热情周到,二是责任心强。”老人对新民晚报记者说,每个礼拜去一趟医院,从排队挂号、找科室就诊,再到排队取药,有陪诊师在身边,让自己省心得多,遇到急事、难事和不明白的事,也能一下子找到可以依靠和帮助的人。
每次为朱老先生陪诊的是上海康而寿养老服务公司的曹洪毓,今年才25岁。他说:“我在医院里做过护士,现在转行到为老服务岗位,通过参加这次全市的培训,弥补了我在陪诊服务上的知识和技能缺陷。我之前陪诊过4位老人,每次上门接老人都会提前了解他们的大致病情以及服务需求,我会带上速效救心丸、创可贴等,以备急需。有时还会遇到一个老人需要两名陪诊师的情况。比如,有的高龄患者需要坐轮椅,但公司里的女陪诊师在搬轮椅上下台阶和搀扶老人挪步时会十分吃力,这时就需要男陪诊师搭把手,但我们仍是按每位患者每小时80元的陪诊费标准收费。”
在座谈会上,松江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主任李庆峰说:“松江从去年8月开始着手启动助老陪诊工作,培育了一家第三方社会组织,他们备有25名陪诊师,能开展常态化的陪诊。今年上半年,通过上海开放大学在全区培训了94名陪诊师,半年里共完成了212人次的陪诊服务。平时,有需求的老人可以在专门的平台上或通过第三方的电话预约方式下单陪诊。我们还约定了一个收费标准,在区内陪诊服务是每小时50元,每次封顶是150元。从目前来看,有两个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能考虑采纳。一是能否建立陪诊过程中的风险保障机制,二是每年都能对陪诊师开展在岗培训,以此来规范陪诊行业的良性发展。”
静安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主任朱胤发现了一个问题。陪诊师的工作应该是患者家门和医院诊室门的“两点一线”,但有些老旧小区的楼房是没有电梯的,有的住在高层的老人下楼成了难题,很多陪诊师也是有心无力,不可能将老人接到楼下。所以,这就需要进一步对接专业的“爬楼梯公司”,最好还要能争取到政府资助的“免费爬楼梯服务”项目,为老人从床边到医院一路打开通行的绿灯。
“目前亟待研究和探索陪诊服务的全流程监管机制,同时还要建立陪诊师的准入和淘汰机制。”“我们已经发现,有的陪诊师和服务对象熟悉后,就私自从线上转到线下,俗称‘开黑车’或‘跳单’,这给陪诊服务的质量监管造成了盲区,也提高了行业的安全风险。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陪诊服务的收费也应当有兜底性的政策保障,既可以有市场化运作的收费标准,也要有普惠性收费,还要有困难老人的资助型收费模式。”……座谈会上,新民晚报记者发现,来自各区的为老服务主管单位、养老服务机构和一线陪诊师的建言,都一一被相关职能部门记了下来。
亿正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