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报道,撕开了中国顶级量化私募与头部券商之间,那层由代码、模型和精英光环织就的华丽外衣。
主角,是如雷贯耳的幻方量化和招商证券;剧情,是一场精心策划、长达五年、总额高达1.18亿元的佣金分赃大戏。
忘记那些复杂的阿尔法、贝塔策略吧。今天,我们只讲一个关于人、钱和背叛的,简单又丑陋的故事。
故事的核心人物,是招商证券深圳某营业部的总经理孟鹏飞。
现金奶牛,是幻方量化——中国量化圈的顶级掠食者,以其巨大的交易量而闻名。高频交易的特性,决定了幻方每年能产生如天文数字般的佣金。谁能拿到幻方的交易席位,谁就等于拥有了一座金矿。
孟鹏飞的操作堪称一绝:安排了一位亲戚,名义上担任幻方的“专属经纪人”。这位亲戚,实际上只是一个傀儡,一个“白手套”。她的唯一任务,就是作为一个资金通道,将幻方产生的巨额佣金,通过券商的绩效奖金制度,“合法”地提取出来。
从2018年到2023年,这个小小的“收费站”累计提取了高达1.18亿元人民币的绩效奖金
孟鹏飞,主谋,自留8000万元。
李诚,幻方市场总监,分得2000余万元。
刘欢,招商证券总部私人客户部总经理,获“孝敬”1000万元
更有戏剧性的是,当风声渐紧,孟鹏飞为了自保,曾向其上司、时任招商证券财富管理及机构业务总部机构业务部总经理的高翔,赠送了价值300万元的等价黄金。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违规操作,这是一起彻头彻尾的、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式经济犯罪。
为什么偏偏是幻方与招商?
幻方和招商证券,这两家各自领域的巨头,为何会如此深度地捆绑,并最终酿成丑闻?答案,就写在“人情”与“利益”这两个词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报道揭示了一个关键细节:幻方的CEO陆政哲与涉案的市场总监李诚,均有在招商证券体系内任职的经历。这种千丝万缕的“招商系”背景,本应是业务合作的润滑剂,却在此处异化为了滋生腐败的土壤。
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为什么一个市场总监,能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可以左右一家顶级量化私募的交易券商选择?这背后暴露的是幻方在高速扩张中,被严重忽视的内部控制问题。在健康的公司治理结构中,选择哪家券商作为交易席位,应当是一个由投研、风控、运营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有严格标准和流程的集体决策。但在幻方,这个关乎巨大利益的决策权,似乎落入了李诚一人之手。
这种“熟人好办事”的圈子文化,叠加个人权力的无限放大,使得李诚成为了各大券商眼中的“财神爷”。他的个人意志,甚至凌驾于公司利益之上。
可以说,幻方被内部人“捅刀”,是其自身内控虚设、盲目相信“圈子文化”的必然结果。当一家管理着千亿资金的机构,其核心的商业决策链条脆弱到可以被一个总监轻易操控时,出现这样的丑闻,只是时间问题。
券商的“投名状”:一切为了“佣金奶牛”
如果说幻方的内控是“虚设”,那么招商证券的激励制度,则更像是主动递上了一把“凶器”。量化私募,尤其是高频量化,对券商而言意味着什么?它们是行走的印钞机,是名副其实的“佣金奶牛”。
由于量化策略需要频繁地进行买卖操作以捕捉微小的市场价差,其产生的交易佣金远非普通散户或传统机构可比。一个百亿规模的量化私募,一年贡献的佣金可达数亿甚至更高。在券商经纪业务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谁能拉到一家头部量化,谁就等于拿到了未来几年的业绩保证。
为了争夺这些“金主”,券商无所不用其极。其中,为招揽客户的经纪人或团队设置高额的绩效奖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2019年之后,随着量化规模的井喷,这套激励机制的“威力”被指数级放大。孟鹏飞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他知道,只要能把幻方牢牢绑定在自己的营业部,公司的激励制度就会源源不断地为他制造财富。
幻方案绝非孤例。它只是冰山一角,掀开了整个量化私募与券商合作生态中,那个早已存在、心照不宣的灰色地带——佣金返还。
返佣的形式,从最初简单粗暴的现金返还(这早已被监管明令禁止),演化出了更多“合规外衣”下的变种:
研究服务:
券商为私募提供所谓的研究报告、专家服务,但其价值往往难以衡量,容易成为利益输送的幌子。
代销支持:
券商承诺帮助私募销售其发行的产品。这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资源互换,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分仓比例”绑定,例如“1:3”,即私募在某券商销售1亿元的产品,就需要承诺在该券商产生3亿元交易额所对应的佣金。这直接将销售与交易深度捆绑。
衍生品费率优惠:
在股指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中,给予私募极低的费率,以此作为佣金的变相返还。
种子基金:
券商用自有资金购买私募的产品,为其提供启动资金,以换取其后续的交易席位。
这套复杂的返佣体系,使得私募与券商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模糊。公账与私账的界限被彻底打乱。今天,你可以用“研究服务费”的名义支付一笔钱;明天,就可以用“绩效奖金”的名义,将公家的钱装入私人的口袋。李诚与孟鹏飞的勾当,正是在这样一片浑浊的水域中,才得以肆意生长。
当整个行业都默认了这种“桌下交易”的存在,当合规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个体的贪婪便再也无法被制度的堤坝所束缚。这才是幻方案件最令人警醒的地方:它所揭示的,是一种系统性的、行业性的沉沦。
没有一个时代会永远野蛮生长。幻方案的爆发,恰逢中国量化行业风声鹤唳的“监管大年”。这绝非巧合,而是一种必然。
2025,量化新规出台:限制程序化高频交易、规范融券“T+0”套利、明确异常交易行为……
在这样的背景下,幻方案的曝光,无异于向这个本已摇摇欲坠的行业,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它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证明:监管的收紧,是必要的,是及时的,甚至还远远不够。
这起案件的最终处理,将成为行业的风向标。
1.18亿,这个数字终将成为中国量化史上一个耻辱的印记。它提醒着每一个从业者,在高深的算法和复杂的模型背后,金融的本质,依然是对信任的守护。当信任崩塌,再华丽的科技外衣,也遮不住内里的腐朽与不堪。量化行业的下半场,必须从重建信任与敬畏开始。
亿正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